国 际 竹 藤 组 织

国 际 竹 藤 组 织

宜宾:以竹兴城 开启生态文旅新风尚

新闻

宜宾:以竹兴城 开启生态文旅新风尚

宜宾,是一个翠竹环绕的城市,走进宜宾,可以说你就走进了“竹”的世界:竹之美景、竹之工艺、竹之文化……这一切,无不让人向往。

2018年2月10日至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宜宾大力发展竹产业和旅游产业、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昂首步入新时代,宜宾已然吹响抢抓竹产业发展黄金机遇期的号角,全市上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实干,做好推动竹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放眼生态效益  富民增收挖掘新潜力

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并重,是享誉川南乃至全国的风景名胜区。

2017年12月,宜宾蜀南竹海景区旅游消费体验活动新闻通报会在成都召开,2017 年11月初,四川省消委会和宜宾市消委会联合组织开展了蜀南竹海景区旅游消费体验活动,此次体验消费者代表对景区总体好评率为97.56%,体验人员普遍认为宜宾蜀南竹海景区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适合不同年龄阶层游客四季游玩。

蜀南竹海景区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宜宾市境内,平均海拔高度在600—1000米左右, 方圆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44平方公里,共8大主景区,两大序景区134处景点。该景区内共有竹子400余种,13万余亩,植被覆盖率达92.8%。蜀南竹海是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集竹景、山水、溶洞、湖泊、瀑布、古庙于一体,同时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竹文化、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是我国最大原始“绿竹公园”。

“依托依山傍水特征,突出山水人文特色,推动建设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绿廊绿道等特色园林景观,积极培育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国际竹生态养生名城’。” 长宁县县委书记董茂成说。

3月13日下午,宜宾蜀南竹海马拉松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作为2018国家森林城市马拉松系列赛的首站,宜宾蜀南竹海马拉松赛将于4月15日在位于长宁县的宜宾蜀南竹海举行。

首站赛事以“奔跑长宁•畅游竹海”为主题,沿途将穿越清幽的竹生态隧道,选手们将沿途体验竹美景、竹美食、竹文化、竹风情,试图将森林康养、旅游文化与体育运动休闲产业深度融合。

“长宁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宁一大优势。”国际旅游专家乔然对蜀南竹海大加赞赏,常年研究旅游经济的他,更关心长宁如何发挥生态优势,把生态经济发展起来。“对于生态环境,不能只是保护,还要在保护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为当地老百姓增收创富”。乔然说。

在宜宾,除了蜀南竹海,还有仁和百竹海、僰王山竹海、西部竹石林等以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竹家乐”“竹森林康养”“竹养生保健”等竹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竹+茶”“竹+菌”“竹+禽”等竹林下种养模式和竹旅融合模式成功推广,以江安竹雕、竹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生产的竹工艺品供不应求,切切实实地帮助百姓得到了实惠,改变了生活。

擦亮特色名片  全域旅游注入新活力

宜宾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竹林面积为312万余亩,是四川省“川南竹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

提到宜宾竹,不可不提蜀南竹海,漫步其间,极目之处,尽皆竹浪。正所谓“蜀南竹海天下翠,一品方知人间美”, 清流潺潺、翠竹盈盈、竹风幽幽的醉人风光的确让人流连忘返。

2018年春节长假,蜀南竹海游人如织,节日7天,景区共接待游客58850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1.5万元,开创了自实行春节黄金周以来竹海景区的历史新高,标志着蜀南竹海旅游热度已重归国内热门景区第一方阵。

“真没想到宜宾变化这么大,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蜀南花海、李庄古镇等景区,这次我们都玩了个遍,真心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不虚此行。”今年春节期间,云南省昆明市的李女士一家在时隔五年后,再次来宜旅游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李女士在宜宾旅游期间的频频点赞,正是得益于我市以重点景区提升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17年以来,宜宾坚持高点起步、规划引领,全域化配置要素资源、布局旅游产业、推进景区建设,带动餐饮住宿、商品物流、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推动以县域区域为基础、景区景点为重点、旅游功能区为支撑、旅游走廊为纽带的全域旅游发展。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以品牌创建促进县(区)竞相发展、带动多产融合互动、实现景区提档升级。

步入新时代,如何做好“竹”文章,擦亮蜀南竹海这张特色名片,更成为众人瞩目的话题。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月28日至3月11日,宜宾市党政代表团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和南平市邵武市、四川省眉山市等地考察学习,为助推宜宾竹产业发展“问道取经”。

宜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岳启东在参与考察学习后获益匪浅,他认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需进一步围绕全域化配置要素资源、布局旅游产业、推进景区建设,同时还应抓好红色旅游、旅游扶贫,强化旅游规划、旅游投入、旅游人才、旅游安全等保障,在推动宜宾旅游产业和竹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应当做优景区存量和增量,打造旅游精品、名品和新品,在品牌建设特别是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更明确提出了要以蜀南竹海、僰王山、竹石林、七洞沟、百竹海等为重点区域进行竹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以竹生态旅游带动竹产业发展,这都将为全域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提升文化内涵  深度融合激活新动力

现代竹类研究开拓者熊文愈曾这样评价过宜宾的竹文化:“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宜宾人与竹,似乎有着天然的契合。竹文化更是渗透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生长在这里,还是曾经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深深爱上这个拥有青青翠竹,活力四射的城市。

历代不少诗人咏过宜宾竹,赋予了竹文化的内涵。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过江安》、黄庭坚的《葛氏竹林留别》、赵遹的《题万松岭》、清代宗让的《万松岭》、沈华的《游万岭箐》、当代曹禺的《蜀南竹海》、魏传统的《竹海》、马识途的《竹海仙寓》等,都对宜宾竹进行了赞美。

宜宾竹类资源的形成与利用具有悠远的历史。在长宁县境内发现几十万年前楠竹笋化石,证明1.4亿年前宜宾本地生物物种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就已出现本土竹类;现存夕佳山博物馆的竹公神像,为明朝正德13年宜宾竹公匠人制作出来共同崇拜的偶像,距今已有500多年;清光绪15年江安知县沈秉坤从湖南邵阳将竹簧工艺引入江安,从而形成中国竹簧工艺一大流派。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宜宾的竹工艺至今已拥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家具、竹建筑等七大类。在众多竹工艺中,竹簧工艺是其中佼佼者。竹簧,本只是楠竹内壁最里面的那一层薄薄内胎,经由宜宾匠人之手,就被赋予了文化,赋予了灵性,赋予了神韵,成为一件件精致有味、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江安竹簧工艺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已成为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文化符号,是四川省非常突出的民间工艺,也是中国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2月16号,正值戊戌狗年大年初一,系列纪录片《宜宾非遗Ⅱ》之《江安竹簧工艺》登上了荧幕,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雕刻技术,坚韧的匠心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无论是皮雕人物花卉,圆雕山水草虫,还是贴簧堆雕细刻,都见刀见笔,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近年来,竹工艺师们在传承和保护江安竹簧这项非遗技艺的同时,开始创新发展,生产如茶具、文房用具、竹简、手串、车饰吊牌、香插、插花饰品、餐具、把玩件等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这些产品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被东南亚、港澳台地区的商家所青睐,来到宜宾市订购外销。

江安竹簧工艺参加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赛,赴台湾参加“竹韵风华——海峡两岸竹文化大师交流展”,参展的43件作品全部被台方收藏,收藏费达100万元人民币。

市林业局副局长覃鸿杰看到了宜宾竹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推动竹种植与竹文化,竹编工艺与竹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竹文化馆、竹文化主题公园等,以举办竹文化节为契机,全面展示宜宾丰富的竹文化,进一步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