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畲族
△ 高山族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6处。该处遗产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泉州的竹…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良渚遗址地处江南水乡,江南的竹自然不会缺席良渚文明。尽管竹子不易…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中国境内有张骞墓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遗迹。 丝绸之路上,有一座历史丰碑——张骞。《…
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开凿,1000多年后隋炀帝再次疏通扩大,成为中国最早开凿的河道。由此拉开了京杭大运河文明史诗的序幕,南竹北运、南竹北用、南北交融…
元上都为元朝的夏都,都内有一座竹宫,可容纳千人之多。每年夏季,忽必烈都要带着文武百官在竹宫举行宴会。对此,《马可波罗行记》有这样一段详细描述:“纯以竹茎结…
雁齿小红桥,垂檐低白屋。 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 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 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 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 谁…
2010年,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丹霞山、江郎山、龙虎山、泰宁、崀山和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它们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四川等南方…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 五台山的竹,同样弥漫着浓浓佛教色彩。与《华阳国志》记载不同,五台山的竹王…
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说。 竹文化,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熊猫与竹子,毫无疑问的一对绝配。大熊猫圆圆胖胖、憨态可掬,堪称国宝;竹子潇潇洒洒、虚心有节,天生丽质。大熊猫以竹为食、戏游竹林,人称“竹林隐士”;竹林四季常…
殷墟,200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出土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的辉煌,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青城山,以“幽”字而闻名,峰峦溪谷,翠竹环绕。宋•陆游就曾赞叹:“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 张道陵,青城山步入中国道教名山的奠基者。《老子想尔注》是张…
“武夷山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说。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郭沫若《游武夷山泛舟九曲》也在告…
大足石刻于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示的是唐宋年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生活化。自然而然,竹子也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石刻上,诉说…
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说。 明清园林继承唐宋的传统,无论在造园艺术和技术方面都达…
“泉石松竹特为旷绝。”这是北宋诗人陈舜俞对庐山的赞誉。 庐山多竹。志史记载,清代以前庐山就有苦竹、方竹、箬竹、石竹、筋竹、千岁竹、破叶竹等竹种。蒋介石也曾派…
王国维说过: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其中一次即为孔子壁中书。《汉书》载:“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
尽管在北方种竹勉为其难,但承德避暑山庄依然不遗余力。康熙屡试屡败,无奈感叹“塞外无梅竹”,只能在盆栽中“睹松竹则思贞操”。乾隆则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句…
布达拉宫 罗布林卡 尽管是雪域高原,进出布达拉宫的要道上却是竹林掩映、相对成趣,走进罗布林卡也是竹径通幽、柳暗花明,透着一丝春的气息,一缕神秘的色彩。该竹子…
1987年,泰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历史上,泰山一带…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说:“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你可知道,景区…
莫高窟,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探究敦煌壁画里的竹,可以惊奇地发现,竹子形象保存之早、跨时之长、技艺之高…
竹与珞巴族 珞巴族自古就擅长竹器的编制。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名叫石金肯日的男子看到两只鸟儿在花瓣、草叶上叨来叨去,叨出些孔眼,十分好看,他就用竹篾仿照编织,…
竹与羌族 “羌笛何须怨杨柳”“更吹羌笛关山月”,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家喻户晓,也足见羌笛在中国音乐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羌笛为羌族…
竹与苗族 在浩瀚的中华竹海中,苗族人民如鱼得水,创造出的竹文化可圈可点,最精彩的当为“一笙一拜一俗”。 芦笙,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是苗族人民的知音,无论盛大节…
竹与仡佬族 《华阳国志》和《后汉书》中都记载了竹王和夜郎的故事,在仡佬族民间也是广为流传。传说仡佬族是夜郎国的后裔,他们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是为竹…
竹与瑶族 “连筒灌小园”“云端水筒坼”“竹竿袅袅细泉分”“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杜甫的诗告诉我们,至少在唐代,西南山区竹筒引泉已经常见。“以筒车转水灌田…
竹与普米族 竹子是普米族的保护神。过去普米族妇女不孕时,巫师就挖蔸一丛生竹根,涂以鸡血或羊血,并送往竹林中供奉起来,祈求竹根赐予旺盛的生育能力。普米族土葬…
竹与水族 芒筒,水语称为“蹈“,单簧气鸣乐器,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簧管多采用水竹等细竹管,共鸣筒则用粗大毛竹筒制作,中间竹节均须打通。芒筒广泛流行于苗…
竹与德昂族 竹林成荫,竹楼依山,是德昂族村寨的特点之一。但是,在德昂族竹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
竹与阿昌族 竹,在阿昌族人民的恋爱和婚姻中必不可少。三月萧和葫芦箫都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串姑娘”是阿昌族传统的恋爱风俗,村寨与村寨之间的情侣们通过这…
竹与景颇族 景颇族的三大独特的乐器和习俗,是对中华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是吐良。横吹笛类,竹制,管身长短及大小形制不一。有用粗细相差不大、长度相等的两支竹…
竹与布朗族 布朗族《祖先歌》唱到:“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栅和茶树。”是的,对布朗族来说,竹和茶都不可或缺。 布朗人特别喜欢…
竹与怒族 “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怒族曾经的居住生活。竹索桥,以怒族为代表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绚丽奇葩。“乃仍节”又称“仙女节”,是贡山怒族除春节外最重要的节日…
竹与纳西族 竹墟,丽江古城里的网红地标,萌哒哒的纳西族姑娘塑像就在门口恭候您。纳西族与竹也很有渊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尖头竹笔。 竹笔,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
公元3世纪,东晋名士王徽之在竹林深处喊出了“何可一日无此君”。1600多年后,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作出了“竹子文明”国度的判断。 时光荏苒,曾经的…
在特殊的地理气候下,乌蒙山区有这样一种竹,谦虚地低下梢头,密密地张开竹叶,高高地挺起竹节,用全身的气力深深地扎根于贫瘠的土地,却年复一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