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际 竹 藤 组 织

国 际 竹 藤 组 织

蓝厅话竹 | 世界遗产 中国竹韵(二十二)——良渚古城

新闻

蓝厅话竹 | 世界遗产 中国竹韵(二十二)——良渚古城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良渚遗址地处江南水乡,江南的竹自然不会缺席良渚文明。尽管竹子不易保存,但从目前良渚文化,以及余姚河姆渡文化、马桥文化和钱三漾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竹子实物和纹饰看,竹子不仅没有缺席,而且竹器手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专门的行业。

首先,时空分布连续。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就发现了以细竹杆等材料纵向铺设路面。良渚文化早期,杭州“水田畈文化”发现呈三角形、编织精细的竹编鱼篓,良渚古城水利工程遗址相继出土了竹片,上海汤庙村遗址发掘出用竹木或芦苇编扎的井圈。良渚中晚期,上海青浦寺前遗址村水井井壁上留有竹编的井圈痕迹,长兴江家山遗址出土了众多竹器,江苏吴江龙南遗址发现了建筑用竹条。到了良渚晚期或后良渚时期,余杭卞家山相继出土竹片、竹编和竹篱笆,余杭南湖遗址出土完整的竹筏,上海马桥遗址有插入竹杆的小柱洞,湖州钱三漾出土200多件竹编器物,诸暨尖山湾遗址出土20多件竹器残物,湖州毗山遗址发现较为完整的竹篱笆。

其次,功能用途广泛。从有关竹子的出土情况看,有运输用的竹排,饮食用的竹笋,生产用的簸箕和手柄,生活用的竹席和竹篮,建筑用的竹篱笆和竹编,装饰用的竹编戒指,狩猎用的竹箭,渔猎用的鱼篓和倒梢,治水用的竹片等等,其中最亮眼的当属竹排水运和竹编治水。如南湖遗址出土了一条马桥文化时期完整的竹排,长2.8米,宽0.6米,用5道竹篾紧紧编在一起。研究认为,10根竹子组成的单筏,其实际载重约为500~600公斤,与良渚古城南墙3号块面的石头重量吻合,而双筏的载重则与南墙1、2号块面的总重吻合。专家推测古城铺底垫石的运输工具是2米多宽、8米来长的双筏,偶尔使用单筏。可见,竹筏不仅是良渚人水上生产生活的工具,也为良渚古城的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单竹编护岸和排桩竹编组合护岸等遗迹,在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鲤鱼山、石坞、周家畈、钟家港等遗址都有发现。湖州毗山遗址还有一条竹篱笆,长11米,上半部已损毁,残高60多厘米,长度与河沟宽度一致。竹木编扎井圈式井在上海汤庙村遗址发掘,其特点是在井中套入用竹木或芦苇编扎的井圈,以防并壁塌陷。上海青浦寺前村遗址的2口水井,深达2米多的井壁上也留有竹和芦苇编成的井圈痕迹。

第三,竹器加工集约。江苏吴江龙南遗址发现了竹条等编结捆扎成的泥墙框架,上海马桥遗址有插入竹杆的小柱洞。湖州钱山漾遗址共出土竹器200多件,既有捕鱼用的”倒梢”,又有坐卧或建筑上用的竹席,还有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用的篓、篮、箪、箩和簸箕等。所用篾条光滑,一经一纬、二经二纬和多经多纬编成的人字纹、菱格纹、梅花眼、密纬疏经的十字纹,以及难度较大的”辫子口”尊等工艺,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产业分工很难为之。诸暨尖山湾遗址也出土了竹器20多件,有箩、筐、箕、笆、席等,特别是一件两头通的圆台形小竹篓,美观精致。专家认为:“就其编织的手法而论,与目前的民间手工编织并无多大差别。”因此,这两处遗址或许就是5000年前竹器手工作坊,品类丰富、产品众多、工艺成熟。

第四,玉和陶留竹迹。良渚玉器和陶器不易腐烂,出土数量自然多,其中就有竹的影子。良渚早期吴家埠和庙前遗址分别出土了黑陶簋和鱼篓形圈足罐,夹砂陶圈足簋上还常见竹篮纹。良渚中期盛行精巧玲珑、特征显著的竹节形高足豆把,如福泉山豆盘和细高的豆把中部均呈竹节状,把上有俗称“竹节形”的7道凸弦纹。福泉山遗址还出土一件灰陶竹节纹熏炉,外壁饰6周竹节形凸棱纹。而蒸饭用的隔档鼎,鼎身内壁有一圈窄窄的隔档,用于放置竹箅,上放置稻米。良渚晚期武进寺墩出土的簋外腹拍印竹篮纹,马桥遗址的杯形壶器也呈竹节状,余杭南湖还曾发现竹节形黑陶豆。良渚玉器中的玉琮和玉管,似乎也留有竹管或竹节的痕迹。有专家还推测,良渚玉器加工也与竹子密切关系,如管钻具“以竹管的可能性最大” ,玉器“抛光”也以竹片摩擦。

良渚先民,功垂竹帛!时至今日,良渚文化区域内的竹子资源和利用、竹林经营和加工等各个领域,仍然代表着中国竹业发展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