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话竹 | 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之普米族和傣族竹与普米族
竹与普米族
竹子是普米族的保护神。过去普米族妇女不孕时,巫师就挖蔸一丛生竹根,涂以鸡血或羊血,并送往竹林中供奉起来,祈求竹根赐予旺盛的生育能力。普米族土葬仪式中,往往都有小青竹以及竹弓、竹箭和竹筛等作为祭品。《给绵羊的来历》中说:相传古代,普米族祖先玛里玛亮兄弟去西天取经,路过竹节日开暮合的大竹林,晚上林中有吃人的蚊子和跳蚤。哥哥没有像弟弟一样躲进合拢的竹子中,当晚被咬吃了。

△ 普米族舞蹈
竹与傣族
傣族的创世或创业史诗,都记载了用竹的种子种出“成蓬的竹子”,傣族先民得以“到山等寻食,箐边长绿竹,竹林有笋苗,他们去搬吃”。从此,傣家人就应了苏东坡的诗,“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人们常说“只要你朝竹蓬走去,就能找到好客的傣家。”傣家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竹楼,是中国最古老的干栏式建筑之一。传说受风雨中翩翩起舞的凤凰启发,建筑用的梁、柱、墙及附件等,基本上都以竹造就,形似“凤凰展翅”。或许是受竹楼的影响,竹编的祭坛和神龛是傣族祭祀和供奉神灵的主要场所,竹编的‘达寮”也是傣族祭祀的重要神器,竹编“干栏”也用于覆之棺上。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用傣语写的《二十八佛诞生记》记载,佛祖如来原是一个平民,当他官升佛成释迦牟尼时,是在弯钩刺竹下换穿黄披巾的。弯钩刺竹从此就成了他升佛的证据而尊为佛树。
葫芦丝是傣族的传统乐器,以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中间一根竹管开七孔。相传古时山洪爆发,傣家小伙为救心上人,抱起葫芦跳入洪水,佛祖被他们的忠贞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美妙的乐声响起,顿时风平浪静。
笆箩,一种挂在腰间的小竹篓,既是生产生活用具,又是腰间配饰,是傣族竹编的典型代表。傣族男孩从小就学习竹编,都会精心编织一只笆箩送给心爱的姑娘,换回心上人亲手织绣的筒帕,笆箩又成了傣族青年表达爱情的传递物。

△ 傣族竹编
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泼水节的重要内容。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为爆竹的延伸,火箭的雏形。它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等,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强劲的推力将竹子推入高空,飞得越高越光彩、越吉祥。孔明灯,或称天灯、许愿灯,是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流传着众多美丽传说。它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古代多做军事用途,后多作为祈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