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话竹 | 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之阿昌族和傈僳族
竹与阿昌族
一些地方的阿昌族青年结婚时往往有“砍竹门”的仪式。男方事先用金竹搭做一个拱门,当新娘穿过竹拱门时,新郎便用长刀“砍”金竹拱门,意为“开新路”。新郎新娘拜堂后,金竹门便抬到洞房床头,象征着新人的爱情像金竹一样永远常青。还有一些地方的阿昌族青年结婚时则有“扛竹筷子”的婚俗。“筷子”是用两根新砍的五六尺长的细金竹,梢上留一簇绿叶。新郎到女家接新娘,要在女家住一宿。第二天吃早饭时,新郎还得用这双“筷子”吃饭夹菜,然后才能把新娘接走,以此寓意快快生子。
竹与傈僳族
傈僳族对中国竹的最大贡献,是对竹简和竹实利用的传承。考古表面,上至春秋晚期,经战国、秦、汉至三国两晋,竹简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在中国整整延续了近800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傈僳族长期无本民族文字,1924年至1930年,云南迪庆的一位傈僳族老农民汪忍波,根据汉字独自创造了新的傈僳文字,并沿用老祖宗的竹简形式,把文字刻在竹子上,故称“竹书”。
庄子在《秋水》篇里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成玄英疏《庄子》云“练实,竹实也。”从此,竹子有了凤凰之雅、高贵之实。竹子难得开花,结实少之又少,通常出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故此竹实也有了平民百姓“救命粮”的赞誉。竹实是傈僳族的特色传统美食,称为“天果”“竹米”。遇到竹实熟落,当地人往往会举行一个“开山仪式”,祭天、祭祖、祭树,表达对竹子的敬畏和感激。目前,一斤去壳、炒干的竹米,据说在当地可以卖到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