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话竹 | 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之怒族和佤族
竹与怒族
“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怒族曾经的居住生活。竹索桥,以怒族为代表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绚丽奇葩。“乃仍节”又称“仙女节”,是贡山怒族除春节外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3月15日举行。传说有个怒族姑娘叫阿茸,受到蜘蛛织网的启示,便和家人砍来金竹,编起了一根长长的竹索。她把竹索的一端拴在江东的一棵树上,用弩弓将麻线牵头的另一端竹索射到对岸,再由对岸的人拾起拴在江边的树上。从此,怒江上空出现了第一根竹索道——溜索。竹索古作“筰”,亦通“笮”。公元前三世纪,秦取西蜀,李冰便造过笮桥。都江堰的古珠浦桥就是现存最为著名的竹索桥。正是通过竹索,西南各民族得以在山高水长和悬岩峭壁间交流和交往,并早于张骞凿通西域就开拓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
怒族人民还传承了最原始的爆竹。过年过节,他们便在家门口燃烧竹节,以竹腔爆裂发出的响声驱除污秽;怒族青年结婚当日,往往会唱“牙怪歌亚”。气氛热烈时,新郎父亲将一个竹筒扔进人群中,众人则尽力将竹筒踩破,通过爆竹声响祝福新人,俗称“跺竹筒”。
竹与佤族
巨龙竹与佤族人民一样,主要分布在阿瓦山腹地。千百年来,他们友好相伴,互利共生。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竹,劳动生产离不开竹,图腾崇拜也离不开竹,形成了独特的佤族竹文化。
在颈、臂、腰、腿上戴数个甚至数十个竹篾圈或藤圈,是佤族女子传统服饰的鲜明标志。对未成年女孩,往往是每长一岁即加一个脚圈,固有“预知年龄数脚圈”之说。不少竹圈还涂上天然颜料,透露出自然的装饰美。

△ 佤族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