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际 竹 藤 组 织

国 际 竹 藤 组 织

张齐生丨为中国竹产业加上科学的砝码

新闻

张齐生丨为中国竹产业加上科学的砝码

在竹领域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世界竹子看中国。那么,中国是如何做到在世界竹产业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呢?除了丰富充沛的竹资源,更重要的或许是我国拥有一批立志将竹研究作为毕生事业来攻坚克难的科学家。张齐生院士恰是其中一位。

少时识竹 中年研竹

追溯张齐生与竹子的缘分,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1939年1月18日,张齐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地处竹业大省浙江,张齐生的家乡自然也是竹林遍地。竹子,在童年就走进了张齐生的生活。但命运似乎总会给成功者更多磨难作为考验,张齐生也不例外。张齐生8岁那年,父亲早逝,母亲开始独自抚养6个孩子。过早品尝到生活艰辛的张齐生与竹林相伴,倾吐心事,也学会努力与珍惜。母亲劳作的背影、可供玩耍放松的竹林,这两帧画面大概就是属于张齐生的故乡印象。

1956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纷纷报考航空、机械、化工等工业建设热门专业,而张齐生却犹豫了。来自山区的他,带着试图将家乡树木物尽其用的赤子之心,毅然选择当时偏属冷门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在完成大学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张齐生留校任教,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究。日子一天天流逝,竹子似乎也渐渐淡出张齐生的生活。

故事原本停在这里,也是皆大欢喜。但在1979年,命运为他安排了转折。那一年,张齐生带领学生到安徽黟县开门办学,眼望漫山遍野的葱郁翠竹,黟县时任领导对他感慨:“木材越来越紧张,张老师,你们要能帮我们把这么多的竹子利用起来,那可为我们县作大贡献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张齐生久久不能平静。故乡的竹林、乡亲们用竹子编箩筐、制农具的画面渐渐浮现眼前。从黟县回校不久,张齐生作出一个重大决定:调整研究方向,从木材转向竹材。这种调整意味着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研究领域,从头开始。那一年,张齐生40岁,他与自己默默约定:希望借用竹子改变竹农贫困的生活。

以竹伐木 竹木结合

从木材到竹材,一字之差,外行看似差别不大,作为专家,张齐生深知其中艰难:与木材相比,竹材由于直径较小、壁薄中空,内含淀粉、糖分等营养物质,容易发生虫蛀和霉变。现有的木材加工机械和加工工艺都无法直接利用于竹身,因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国竹材都停留在原竹利用和剖篾编织的初级阶段,未能像木材那样得到广泛开发。即便如此,张齐生也并未动摇,坚信通过精深加工,竹子会成为富民资源,以竹代木并非不可能。

在竹材研究的过程中,等待张齐生攻克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竹子高温软化展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直径小、壁薄中空、圆周方向容易断裂的竹子变成幅面大、强度高、不变形的板材?张齐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经过反复的实验,他终于找到了竹材高温软化展平最佳温湿度和加压方法。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后,竹子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应运而生,我国竹材加工产业初现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张齐生关于竹木复合板的研究。1995年,张齐生提出“竹木复合结构是科学、合理利用竹材资源的有效途径”。他运用层合板理论,把竹子和木材加工成不同的单位元按一定的比例配置在板材的不同部位做成竹木复合板,取竹木之长,又避二者之短,为竹木复合结构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以竹代木到竹木结合,这条路张齐生一走便是17年。

产业进程 以竹富农

然而,实验室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真正的经济效益。竹产业发展势在必行。为此,张齐生长期深入竹区,先后帮助建厂几十家。他的科研成果工业转化率超过90%,形成有效的生产力。竹材用于制作家具、地板、建材和日常生活用品……竹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以张齐生研发的系列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为例,相比原有底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售价可下降20%-30%,材料更容易采伐,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目前,全球95%以上的集装箱都在中国生产,集装箱底板年需求量高达120多万立方米。2012年,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产量达50万-60万立方米,已接近世界集装箱底板一半的需求量。

在推动竹材产业化进程的十几年间,张齐生废寝忘食,不顾个人病痛和劳累,长期深入竹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终他用自己的努力,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终于借用竹子改变竹农贫困的生活。

正是有了一批向张齐生院士一样的竹专家,中国的竹产业才得以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竹产品已形成100多个系列、近万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造纸、包装、运输、医药、食品、纺织、化工等10多个领域。2013年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达到1671亿元,大径竹产量为18.77亿根(约3000万吨)。从竹编织到竹地板,再到竹炭、竹纤维、竹管道……中国人对于竹子的研究已经精细到每一个细胞。

其实纵观历史,中国读书人报复无外乎四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乎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坚守,张齐生也不例外。“我是来自山区的农家子弟,虽然离开大山来到城市,但我并没有忘记大山的呼唤,我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告慰山区的父老乡亲。”用竹材致富竹农,如此朴实无华的志向,成为一位科学家一生的追求。